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立德树人 立信塑魂
———我校“六环节六目标”诚信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查看:109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老子

古今中外,诚信具有跨越时空界限的永恒价值。“诚”,是内心自觉,“信”,是行为验证,诚信的本意,即为内外合一、表里如一。我校诚信教育的要义发端于四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展诚信教育的思想之源。
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具有本体论和道德论的意义。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即诚既是自然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又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直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把诚信视为重于生命的价值本体,几接近于对信义的操守和信仰。在中国的家风和家训文化史上,信字绵延不绝,已内化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开展诚信教育的理论之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和浓缩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寄托。“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贯穿于大学中学小学三个层次,并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德塑魂,诚信教育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育。
  立信校训、校史是我们开展诚信教育的文化之源。
诚信是我校的立校之本,是立信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我校创始人潘序伦于1928年建校,并以“立信”为校训,此后拓展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二十四字校训精神,奠定了立信文化的基础。纵观近90年的办学历史,立信从校名、校训、校歌、校徽到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校友文化,无不深刻地打下诚信的烙印。学校始终坚持以信立校、以信兴校、以信筑梦,努力探索并回答“什么是具有诚信品质的人,如何培养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以及如何诚信地培养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诚信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016年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的合并,无疑是在秉承立信百年大业的基石之上演绎更富时代气息和创新乐感的合奏。诚信成为两校文化融合的精神纽带,也是立信金融人历久弥新的价值遵循。
  社会经济发展对诚信的呼唤是我们开展诚信教育的现实之需。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根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市场经济。但诚信易失难得,一旦诚信缺失,市场就会陷入混乱,人心惟危。诚信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基石和保障,就经济发展而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成熟的标志;于个人而言,是个人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基本准则。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民法总则对于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原则进一步明确,更加清晰地强化了诚信在权利与市场、个人与社会、公益与私益等关系处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生立身之本则在于立德塑魂。诚信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基本德性观念和道德原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诚信是文明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全国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先后印发,对高校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也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要求。

高校作为社会道德高地,应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与道德示范作用。本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显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专业特色,深入挖掘学校的诚信办学经验与传统,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坚持“五个结合”的教育理念,即环境建设与校园精神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实发展相结合、有形要求与无形自觉相结合,将诚信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了“六环节六目标”的诚信教育体系,从入学到就业、从课内到课外,从实践到网络,同向同行,立体推进,在广大师生当中开展诚信文化传播、诚信品格教育,不断丰富诚信教育的内容,创新诚信教育的形式,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使命,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为社会培养具有诚信品质的财经人才。

(一)入校教育,树立诚信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任何行为的变化都要从理念的变革开始。学校把诚信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诚信理念,为培养其诚信品行奠定良好基础。这一环节着重把握三个层次:一是做好诚信理念启蒙,使学生“知诚信”。通过高考招生中对不诚信行为的“一票否决制”,新生入学教育校史校训的专题讲解,以及观看校史纪录片、参观校史馆、诚信文化体验馆等活动,学生在第一时间感知诚信的重要性,激发诚信意识;二是深化诚信内涵解读,使学生“懂诚信”。在理论层面,通过“大学第一课”、“新生研讨课”等专题教育,学生能够理解把握诚信的基本内涵;实践层面,通过“诚信主题班会”、“诚信经验分享会”等系列迎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初探诚信的精神实质。三是开展诚信仪式教育,使学生“尊诚信”。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签署“大学生诚信承诺书”、进行“大学生诚信宣誓”、开展“国旗下讲话”等仪式活动,彰显诚信文化的神圣性和崇高性,树立诚信理念。
  (二)校园文化,营造诚信氛围
校园文化是滋养诚信意识的重要土壤,学校把诚信精神融入文化建设的每一环节,积极营造以诚信为基石的校园文化。一是优化校园环境,使诚信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学校先后落成的中国会计博物馆、潘序伦著作展示室等场馆,适于开展立体、形象的诚信现场教学;先后落成的金融广场、诚信广场、诚信柱,形成了诚信文化景观;校园内富有历史底蕴与内涵的河名、路名、桥名、楼宇名等,如序伦大道、昭信堂等,可以全方位展现、延续学校的历史、人文脉络,形成了诚信教育的鲜活素材和环境要素。二是丰富校园活动,使诚信教育“演得出、讲得好”。学校精心打造大师剧《潘序伦》,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形成诚信文化品牌项目;通过设立“精神文明风尚奖”,培育模范代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立信讲坛、明德讲堂、人文讲坛在观点碰撞、思想升华中对学生释疑解惑;举办诚信辩论赛、诚信征文等校园活动,形成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加强诚信实践,使诚信教育“入人心,伴人行”。抓住“网络诚信宣传日”、“信用记录关爱日”等契机和寒暑假时期,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内外诚信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诚信知识普及、诚信现状调研、诚信文化宣传,在服务社会中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诚信文化、诚信理念的传播者、实践者。
  (三)专业教育,提高诚信素养
专业教育是提高学生诚信素养的主要渠道。学校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诚信元素。一是课程育人,课程在哪里,诚信教育就在哪里。坚持将诚信教育贯穿在各类课程建设中,构建了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课程体系。《信用中国》是我校立足专业优势,服务诚信社会建设,实现以信筑梦而构建的大国系列课程。《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必修课,旨在凸显诚信基本素养的提升;《会计史》、《中国财税史》等专业选修课,《金融伦理》、《财经职业道德》等通识课程,《财务舞弊案例》等实践类课程,旨在发现显性或隐藏在专业课程中的诚信因子,发挥专业课程价值渗透作用。二是教材育人,把诚信铭刻在字里行间。近年来,依托立信会计出版社的专业力量,先后出版了《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高校诚信文化教育论》、《大学生诚信教育经典案例》、《中外诚信故事100篇》,逐步形成诚信教育教材体系。三是专业实践,言传身教见诚信。依托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等校企战略联盟和各类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见习、实训实操,让学生了解体验行业行规,通过行业导师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四)日常教育,规范诚信行为
诚信的种子要真正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始终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学生诚信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建立诚信制度体系。学校建立了从招生考试到毕业离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将诚信融入管理服务之中。如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将个人诚信表现作为“底线”衡量依据,塑造政治诚信;在引导学生遵守学业规定,抵制考试作弊、学术造假行为中,规范学生学习诚信;在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遵守宿舍规章中,培养学生生活诚信;在对提供虚假信息获取助学贷款、助学金,无故不按时交纳学费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中,提高学生经济诚信意识。二是把诚信行为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形成诚信档案评价系统。学校制定并出台了《诚信分评定实施办法》,开发了大学生诚信分评定系统,试点为毕业生出具《大学生个人诚信报告》,形成了诚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三是把学生对诚信的知与行相结合,创设多个诚信体验项目。学校注意引导学生在诚信教育中做到表里如一,知行统一,积极培育了一大批“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的诚信体验项目。学校10余年来坚持开展诚信考试承诺活动,启动了免监考诚信考场试点,培养了学生慎独精神;学校创设了学生发展银行等品牌项目,培育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育了诚信伞、诚信书籍漂流等诚信服务项目,培育了诚信超市、互助集市等诚信消费项目,使诚信教育更具参与性和亲和力。
  (五)网络教育,培养诚信品质
互联网是开展诚信教育的新平台。学校高度重视诚信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把网络思政的守土责任“扛”起来,诚信的大旗“立”起来,实现线上线下诚信教育的互动。一是运用大数据思维动态把握大学生诚信品质总体情况,助力诚信教育总体开展。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对在师生中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账号管理情况进行报备,通过舆情、网络调研、大数据整理等网络途径,掌握大学生诚信品质总体情况,为诚信教育总体实施提供有效性分析;二是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提升诚信品质的价值认同,转变诚信教育输出模式。通过线上主题班会签到、线上失物招领、线上评优评奖资格审核等形式将传统集中、严肃的诚信教育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将诚信品质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在学习、生活的点滴中提升价值认同。三是开展符合大学生网上生活行为习惯的诚信品质教育活动,拓展诚信教育载体。在易班网上开设诚信教育专栏,针对有关诚信方面的规章制度、“诚信之星”等人物事迹、诚信教育案例大赛等主题活动展开宣传。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小信鸽等“两微一端”平台开展诚信宣传,扩大诚信教育影响,传播学校诚信品牌。
  (六)毕业教育,输送诚信人才
毕业教育是学生大学四年诚信教育的深化和最终环节。学校始终将“输送诚信人才”和“提升诚信品牌”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夯实毕业教育,加强跟踪反馈。一是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夯实诚信就业基础。学校将“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以“加强财经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诚信就业”为教学目标,对全校毕业学生开展教育,进一步夯实诚信就业的基础。二是以完善制度安排为中心点,培养诚信择业观。在就业信息网上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就业违约等现象的看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的谈话,加强思想上的引导;严格规范学生的就业签约流程,通过《诚信求职承诺书》、《毕业生就业推荐记录表》、《毕业生面试情况反馈表》”等设计,及时掌握学生就业、面试中的诚信表现,严查“注水”简历,有效减少学生的就业违约率;三是以跟踪反馈为结合点,提升诚信品牌。学校定期开展企业走访、校企交流研讨会等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诚信教育的评价;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定期发布学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跟踪反馈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信誉度变化,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形成诚信教育合力。

在诚信育人的良好氛围下,校内先后出现了“诚信小卖部”、“诚信打印店”等无人值守的商家,这是对在校生诚信操守的充分肯定。学生们组织的大别山暑期社会实践连续举办了二十余年,这是对大别山乡亲诺言的坚守,外青夜校等志愿服务活动连续举办了十余年,这是对外来务工青年诺言的坚守。这些项目多次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多次获得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诚信素养也成为我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历届毕业生因为职业操守良好、业务适应性强,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麦可思公布的中国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在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我校位居第一。我校先后荣获“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示范性创新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高校”等荣誉称号。2017年最新发布的中国最好大学500名排行榜中,上海有20所高校上榜,我校挤进上海高校前15名。
  “六环节、六目标———诚信教育体系”也先后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上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成果奖。“诚信文化校园行”活动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我校正在努力推动“三个强化”,继续深化诚信教育探索。一是强化研究,一流的教育应该有一流的科研作支撑,我校依托信用管理专业,积极筹建诚信研究中心,加强与政府、行业机构合作,推进“信用指数”系列研究,推动诚信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研究。二是强化应用,在和银行系统征信平台、社会征信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基础上,探索推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三是强化辐射,筹备承办全国高校诚信交流现场会,积极寻求易班学院合作,推动诚信课程上线上网,努力成为上海高校诚信教育的“中央厨房”,力争成为上海市诚信教育特色学校和诚信教育实践示范基地。
  诚信教育是立校之本,兴校之策,我校将诚信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力争在若干年内,诚信教育效果充分凸显,诚信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社会与行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诚信教育的特色学校,为诚信社会建设发挥高校应有贡献。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278次访问,全刊已有104722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