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摘要)
查看:0   

  1定位与目标学校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走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六大体系”,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
  1.1办学定位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诚信、实用、开放”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师资队伍为关键,全面肩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历史使命。
  总体目标定位: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学校确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8年,以上海高校布局调整和合校为契机,抢抓机遇,推动融合发展,启动新校区建设,申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步,到2020年,完成“六大体系”建设任务,打造会计、金融两大教育品牌,实现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学位点的突破,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综合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学科排名前20%(B+),统计学等优势学科综合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学科排名前25%(B),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第三步,到2028年(即建校10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经管理法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
  学校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以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为重点,以会计学、金融学为核心,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经、管、理、法、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立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财经高校,确立了“培养具有诚信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1.2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依据1.2.1办学定位确定依据根据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部署、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确定办学定位。学校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立足上海“五个中心”“卓越全球城市”“四大品牌”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找准学校定位和内涵发展的支撑点;按照《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国家政策转型发展,对标《上海市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着力培养服务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根据学校特色和办学实际确定办学定位。在九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开创了会计教育、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出版社“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办学模式。在传承和创新中,学校形成和凝练了紧密对接行业需求的鲜明特色和办学优势,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1.2.2培养目标确定依据坚持价值引领,铸就诚信品质。学校始终坚持“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人才培养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诚信为本”理念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价值追求。
  传承办学特色,强化实践能力。学校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持续深化“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增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聚焦全球城市,拓宽国际视野。学校立足上海“五个中心”“卓越全球城市”“四大品牌”建设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扩大师生参与国际交流,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定位和发展规划,凝练专业特色;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行业人才质量标准,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达到国家标准和符合行业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体现和效果1.3.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体现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制定《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章程》,指明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发布《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和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文化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6个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的重点计划和改革任务,加快学校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
  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学校聚焦上海市“支持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支持学校建设硕士授予单位、推进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三个增长点,持续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学校多措并举,从资源投入保障、构建学生多样化发展体系、构建教师荣誉体系、优化管理保障等方面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3.2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坚持把本科教学列为党政重要议题。学校坚持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党委会研究的重要议题和校长办公会研究的中心议题,讨论和决定人才培养的重大事项,推进教学改革工作。2016年以来,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涉及本科教学的议题分别占总议题数的16%和78.8%,并召开5次教学专题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和部署本科教学工作。
  坚持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学校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每月召开一次的教学工作例会,部署和落实教学工作。2016年以来,学校分别以“进一步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进骨干教师激励计划,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主题,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坚持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学校建立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实施校领导谈心谈话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校领导接待日等制度,通过“书记面对面”、“校长下午茶”、书记信箱、校长信箱等多种途径,深入基层,了解和及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3.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学校师生对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满意度较高,教代会代表对校领导满意度为96%。在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委托第三方所开展的评估中,本校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连续保持较高水平,2017年为84%,已与全国“211”高校基本持平。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的办学声誉提升,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中国大学5年录取分数总排名(2018版)》,学校理科排名第89,文科排名第67。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201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学校在2018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700强中排名第381,较2016年上升了49位,位居2018年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第28位。
  2师资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构建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努力打造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扎实娴熟、专兼结合,具有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国际化师资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1数量与结构2.1.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学校有专任教师1牞05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8人,高级职务教师占37.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46人,占51.95%;45岁以下青年教师共765人,占72.79%。学校具有一学期以上海外学习经历和留学背景的专任教师360人,占34.25%;具有一年以上行业经历或行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357人,占33.97%。学校外聘教师349人,主要来自国内外高校和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其中来自境外的教师69人,占19.77%。目前,生师比为16.87:1。学校高层次人才数量逐步增加,现有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3人,上海市海外名师5人,上海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高校青年东方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具有省部级以上荣誉及人才称号近百人。
  2.1.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制定师资队伍“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学校专任教师(含辅导员)规模达到1牞500人,其中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达到1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0%;有访学或者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40%,“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50%。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至少各有1位国家级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有5位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有50位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
  设立“师资队伍建设年”。学校在2017年和2018年连续设立“师资队伍建设年”,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双百计划”,即每年引进100名新教师,遴选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100人;构建教师荣誉发展体系,设立“潘序伦奖”和“校长奖”等十余项奖项,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发展事业中。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初见成效。学校会计、金融、统计三大重点学科的3位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已经全部到位;有“常任轨”(Tdnurd-track)教师30余人。2016年以来,学校已引进专任教师180人;实施“序伦学者”计划,遴选培育领军学者6人、优秀学者21人、青年学者59人;有69名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21名教师获得各类高层次人才称号和入选人才计划(见表2-1)。
  2.2教育教学水平2.2.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以来,教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8项,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81项。教师在《RdvidwofFinancialStueids》《JournalofAccountingRdsdarch》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8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6篇,在CSSCI、核心及其他期刊论文610篇;形成政府决策咨询专报180余份,入选重要内参要报60余份;获省部级以上奖项6项。
  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级教学团队5个。2016年以来,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9项,获上海市育才奖8人、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12人;校级教学成果奖32项,校级教学名师13人,校级教学(管理)优秀奖61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12人。
  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得到在校生和毕业生认可。2017-2018学年,学生网上评教的优秀率达到47.39%;据麦可思调查,2017届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为84%。
  2.2.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学校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首要条件,并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2016年以来,学校涌现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见表2-2),其中有首期“校长奖”获得者———潜心教学、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好评的汪宜丹老师和公共数学教学团队的老师们,还有严谨治学,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的首届“潘序伦奖”获得者万华林教授。
  2.3教师教学投入落实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2017-2018学年,教授和副教授承担2牞330门次课程的教学任务,占课程门次的35.14%;因脱产进行国内外访学、产学研践习和挂职锻炼及病产假等情况,本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为80.43%,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为88.52%。
  聘请行业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学校聘请行业专家开设讲座、联合开发课程、指导学生等形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2017-2018学年,90名行业专家开设88门次课程,听课学生达到8牞644人次;111名行业专家开设131次讲座,累计参加学生达到10牞680人次;96名行业专家参与指导各类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2牞576名学生受益;校企共建课程67门。
  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市级教学研究项目19项,立项校级重大教学改革和创新项目培育支持计划项目19项,立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45项;建设国家级课程1门,市级课程33门,校级课程357门;主编和参编教材55本。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达2牞974人次。
  2017年,学校获批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落实落细各项要求。“基础”与“特色”教学团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成立168支基础教学团队,任课教师参与辅导答疑率达100%;组建7支“跨学院、跨学科、跨业态”的协同创新团队,着力破解教学改革难题。实施学生学业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由专任教师担任的学业导师,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施服务学生成长创新项目,包括德育实践项目、思想领航创新项目,以及体育健康创新项目三类。实施负面清单绩效考核制度,督促激励计划的执行。
  2.4教师发展与服务2.4.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学校成立教师教学与发展中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与支持。支持教师参与学历学位进修计划,2016年以来,学校有102名教师参与学历学位进修,有55名教师申请了博士后项目。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2016年以来,学校共选派200余名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到政产学研基地践习挂职,参与人数占教师总数的20%。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2016年以来,学校共有40余名教师到学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开展挂职锻炼、合作研究、咨询服务等践习锻炼。
  2.4.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选建22家名师工作室,51名青年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打造高水平、显成就、有影响的品牌教师团队。
  提供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平台。组织“教师职业发展论坛”和“教学研讨沙龙”,提供跨学科、跨专业交流平台。“教学研讨沙龙”已经举办38期,参与讨论和学习的中青年教师近900人次。
  积极提升教师国际交流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2016年以来,教师开展国际交流达304人次,访学98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98人次;有108位教师赴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名校研修培训。
  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学校推进教师分类管理改革,建立“入职门槛-职初培养-专业发展-国际视野-职业提升-荣誉成就”全过程培养体系和奖励体系。
  积极实施“十件实事”工程。持续改善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条件,学校每年落实“十件实事”工程,组建12个体育专业协会、10个文化社团,推进工会工作,关心女性教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
  3教学资源学校围绕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优化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经费安排优先保障本科教学。优化专业结构,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和紧缺专业。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强化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推进国际合作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3.1教学经费3.1.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满足教学运行需要。学校始终坚持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将本科教学经费及教学设施建设列入重点安排,围绕本科教学工作需要,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合理配置资源,完善教学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确保经费的规范使用。2016年以来,学校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竞争性专项经费,加大对重点领域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
  3.1.2学校教学经费分配2017年,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为73牞046.90万元,教学经费总额达到22,824.45万元,本科生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6牞234.3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6%、11.24%、24.47%。2016年、2017年,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专科生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分别为16.07%、13.96%,高于教育部13%的标准;本科生学费收入中用于本科日常教学支出的比例高于教育部规定25%的标准。
  3.2教学设施3.2.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持续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等条件,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教学设施指标,均达到教育部对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
  教学设施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学校拥有443间教室,包括5间智慧教室、6间互动教室,教室的座位总数37牞034个,教室全部安装空调。浦东校区和松江校区均建有综合实验大楼,设有各类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各类实验教学软件145套,其中5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三校区设有图书馆,馆藏资源覆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学校的体育馆、各类球场、田径场等运动场地,以及昭信堂、学生活动中心等多功能设施较齐全。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资源的开放和使用。学校在优先满足教学计划开课需要的前提下,所有教室、实验室和文体设施都向教师和学生免费开放和使用。学校专门设有考研自修教室,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3.2.2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建设信息化校园。校园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上网统一认证,无线网楼宇全覆盖,建有OA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等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教学信息化条件基本完善。
  建设信息化课程平台。课程中心平台建有网络课程网站1牞214个,总访问量达1牞097万余次。2017年,电子资源访问下载量达355万人次。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3.3.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专业特色的形成形成多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系统规划专业建设,设有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理学类、法学类和文学类五大门类35个本科专业(见表3-1)。
  专业规划和特色发展。学校明确在“十三五”期间新增2-7个专业,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3-4个,认证专业(国际认证专业)4个以上。各专业围绕学校和专业的发展规划,按照“交叉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校企共建”的方式,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3.3.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根据社会需求,学校于2013年增设金融数学专业、商务英语专业。2018年,学校金融科技、精算学2个本科专业成功获得教育部审批和备案,首次引领设置全国唯一的“金融科技”新专业。
  发挥品牌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拥有会计学、金融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金融学、税收学、财政学3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及13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见表3-2)。2018年6月,学校申报的“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学一流本科专业群建设”,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建设项目。
  3.3.3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要求。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构建“通识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课平台”,并根据专业和职业特点设置课程模块。课程体系涵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各专业开展课内实验、校外实习和创新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学校四年制本科教育总学分为157学分左右,经、管、文、法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超过35%,理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超过40%。拓宽国际视野。学校设置国际视野选修课程,每个专业开设2门及以上全英语(双语)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境外访学和实践。2016年以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调整率为0。
  3.3.4学科建设计划中对本科专业建设的举措与效果学校的工商管理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应用经济学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培育计划,上海市II类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开放经济与贸易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会计学、金融学、国际贸易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学校构建校、院二级学科发展体系,构建国际化学科团队、交叉学科团队,开展学科前沿、跨学科和行业、跨国别研究,为专业和专业群的发展提供支撑;将实验室建设和学科竞赛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持学科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培训。依托高原学科引进的学科骨干,逐渐成为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3.4课程资源3.4.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学校制定实施《课程建设规划(2017-2019)》,规划建设各级各类课程约500门,其中国家级、省(市)部级、校级品牌课程200余门。2016年以来,学校建设国家级、上海市级和校级各类课程391门。
  3.4.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数量。2017-2018学年,学校面向本科生共开设课程1牞830门、6牞629门次。其中,开出全英语(双语)课程181门、279门次;引入在线课程147门次,31牞554人次学生修读;在教学班(非网络课)中,30人以下小班教学比例占25.08%,60人以下班级教学比例占61.34%。
  课程结构。以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各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分占比分别为75%左右、25%左右;长学段课程、短学段课程的学分占比分别为90%左右、10%左右,课程结构分布较为合理。
  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目前,学校已有国家级本科优秀课程4门,市级课程167门,其中市级精品课程39门,市级重点课程101门,市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18门,市级优质在线课程9门。2016年以来,学校新建国家级课程1门,各类市级课程33门,各类校级课程357门。在校级课程中,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课程项目65项。
  规范教材选用,支持特色教材建设。学校制定《本科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规范教材选用。人文社科类课程须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2016年以来,教师已出版特色系列教材(包括案例教材、实验实训教材等)55本。
  3.5社会资源3.5.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加强政产学研基地建设。学校健全政产学研合作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支持合作方共同组建基地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对合作的重要事项进行共同决策和质量控制。学校现有政产学研战略合作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6个,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其中特色示范性产学研基地26个。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教育部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
  加强国(境)外交流与合作育人。学校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院校和国际组织、中国港澳台地区的8所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18所高校开展了“2+2”“3+1+1”“1+2+1”等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或本硕项目;与全球近50所学校开展了学生交换、交流学习和实践项目;深入推进ICON(IntdrnationalConsultingNdt-work)项目和欧盟Erasmus+计划项目,拓宽师生海外实践渠道。2016年以来,已经有1牞240名学生参加海外交流交换学习。2015年,学校在丹麦成功申办孔子课堂,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加强了与海外高校的深度合作。
  3.5.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学校积极与企业深度合作,多渠道建设教学资源。学校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7年在事务所共同组建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目前是本校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在全国会计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大型基地。学校设立高起点大型实验教学中心和产学研基地———“立信海集方金融工程实验中心”(简称“海集方”)。该中心于2012年9月由学校联合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海期货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富晶资产管理中心、期货日报社等金融机构和媒体在校内共同组建而成。
  深化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对关键教学环节分工协作,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教育共同体。
  扩宽校外实践和学习资源。产学研基地为学校学生实习提供了专业实践和学习机会。例如,2016年以来,产学研和实习实践基地实习学生总数达到4牞200余人次。2008-2017年,经实习考察择优录用了800余名毕业生。
  丰富案例教学和课程资源。利用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拥有的丰富会计审计实例,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学生从实习中获得毕业论文的案例选题,在专业教师与实务专家的共同指导下,30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会计专业核心学术期刊。学校与海集方各方、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浦东新区商务委合作开发合作开发品牌课程和教材。与浦东新区商务委合作开发的5门“商业保理系列教材”,成为全国商业保理课程与教材第一品牌。
  联合建设实验室。将课堂延伸到企业,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合作各方联合投资建设80座的综合实验室和3个案例分析室,共同开发11个实验项目投入应用。其中,合作开发国内首创的《企业并购与合并报表系列实验》软件,为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企业引入校园,位于松江校区的“海集方”,通过开展认知体验、课堂讲解、模拟和实盘交易、产品研发、大数据运行等教学,提升金融人才实战能力。
  合作开展高水平应用研究。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对会计、审计领域热点问题每年发布联合招标课题,为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基地建立至今,共同完成研究报告50项,合作各方投入经费200余万元;专业教师约500人次、学生近700人次参加课题研究、专题研讨或培训等。
  打造校企联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学校配备了百余名教师参与实习指导和论文指导、共建课程;海集方聘任19位国内一线高层次交易员或金融机构高管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实务授课及开展专题讲座。
  3.5.3社会捐赠情况学校设有两个经上海市社团局批准成立的基金会———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潘序伦教育发展基金会,近两年获得捐赠资金221.024万元。基金会设立了“潘序伦奖学金”“陆家明校友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等奖助学金,并对教学科研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
  4培养过程学校聚焦服务国家和上海市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凝练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路径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材施教,充分满足学生成长成材需求。
  4.1教学改革4.1.1教学改革思路学校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坚持“以本为本”、促进“四个回归”,坚持高水平应用型目标定位。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本科教育教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完善教学改革的政策、制度和保障措施,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2017年6月,学校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试点校”,成为上海市首批试点高校。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7项;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9项(见表4-1),其中唐海燕教授牵头的“‘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特等奖(高等教育),是学校首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此外,顾晓敏教授主持的“分层次培养,多样化选择———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改革”获得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进项目立项,研究成果得到评审专家一致好评。
  4.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1)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卓越财经人才培养。2018年1月,学校成立人才培养特区“序伦”书院,探索卓越财经人才培养。“序伦”书院坚持因材施教,按照“厚基础、宽视野、重人文、国际化”的思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拔尖应用研究型财经人才。“序伦”书院已在2018级学生中招收了59名优秀学生。
  建设国际化方向班。从2012年开始,先后与特许会计师公会(ACCA)、英国皇家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合作设立会计学(ACCA方向)、会计学(CIMA方向),设立金融学(CFA方向)、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工商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税收学(国际税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以及双证资质的应用型高级财经专门人才。2016年以来,在ACCA全球考试中,学校已有4名学生夺得中国区第1名,有2名学生进入全球前3名。CIMA方向班获得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授予的全球最高等级免考认证;会计学院所有专业获得澳洲会计师公会基础阶段科目免考认证。
  开设校企合作班。紧扣行业发展,对接企业需求,从2012年开始先后与6家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班,包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校企合作班、立信金蝶财务共享校企合作班、中国农业银行浦江班、通用电气集团班、统一超商集团班。校企双方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岗位特点,联合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量身定做8-2个学分“共建课程模块”;为学生配备双导师,共同推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实现资源共享。已毕业的两届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校企合作班学生中,超过85%的学生被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录用。
  设立“立诚”卓越创新实验班。学校于2016年12月成立“立诚”卓越创新实验班,每年从全日制本科二年级中遴选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和领导力培养。“立诚”卓越创新实验班的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不同级别的科创类竞赛奖项19项;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上海市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项。学生在1年内获得各类竞赛奖项或项目等标志性成果的比例超过50%。
  (2)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大平台招生,大类培养机制。自2011级开始,学校推行大平台招生改革。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实行“一、二年级大类培养+三、四年级分专业培养”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主辅修人才培养机制。经市教委批准,自2009年起,实行辅修专业学士学位制度。2016年以来,学校共有381名学生获得辅修专业学士学位。
  不断完善弹性学制。学校建立3-6年弹性学制,既允许优秀生修满规定学分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因创业、参军等原因延长学习年限(离校创业的学生最长保留学籍8年)。
  持续优化转专业机制。制定《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规范转专业管理。学生转专业的申请比例,从2009年的班级前5%,提高到2015年的班级前30%,再扩大至目前的不设上限。2016年以来,转专业学生达537人,其中优秀生转专业491人、退役士兵转专业32人、艺术团特长生转专业14人。
  实施学期学段制改革。学校从2016年起全面实施学期学段制改革,设置短学段,引入行业专家进课堂,吸收国(境)内外优秀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活动。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各类短学段课程348门。
  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学校与慧科教育科技集团采用双主体共建共管模式,合作共建共管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金融科技学院院长、执行院长分别由学校一名副校长、慧科教育科技集团CEO兼任。双方组建紧密合作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建立企业嵌入式“1+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采用“1年通识平台课+2年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1年企业商业项目实习”。
  4.1.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与效果学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本科专业全覆盖,已开设各类创新创业课程79门;编写创新创业教育教材4本;对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根据学校《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可以认定2个创新实践学分。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项目给予全过程的指导和训练。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现。国家级和市级双创项目逐年增加。2016年以来,学校有518个项目获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学生在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24项。助力大学生自主创业。依托浦东、松江校区大学生创业园、浦东校区众创空间,已有38家公司经孵化正式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
  4.2课堂教学4.2.1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二级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要求,组织编制每门课程教学大纲。专业课程之间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和递进。强化每门课程的“价值引领”育人功能,将“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学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力度,必修(考试)课程平时成绩占比为30%-50%。教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口语测试等多样化考核方法。
  4.2.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学校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反哺教学,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学校鼓励教师将应用型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本科生前沿性研讨课、专业前沿课程或实践课程。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创活动,学校出台《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学生与教师合作发表科研论文、研究成果予以奖励。
  4.2.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法。学校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上海市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9项,立项校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226项;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设立校级重大教学改革和创新培育支持计划项目19项;稳步推进翻转课堂和在线课程建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16年以来,全校开设案例分析课、实务专题研讨课192门。其中,参加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GC项目培训的12位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实践案例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推动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考核方式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既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学生向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转变,使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
  4.3实践教学学校构建了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等多个平台,建立“基础实验”“认知实验”“单元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五层次的“必修+选修”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师队伍由22名专职实验系列教师和二级学院实验教师组成。
  2016年以来,各专业实验课程(必修)的开出率为100%,公共实验课(选修)平均选出率为93.9%。2017-2018学年,学校开出实验课程478门,1牞319门次。规范毕业论文管理,2018届毕业生来自实践的论文选题比例约占60%;毕业论文经检测查重不合格率为0.02%。实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全覆盖。2017年,学校学生参加了99个志愿服务项目,累计达10牞424人次。学校学生的大别山扶贫帮困支教活动连续举办24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大别山扶贫帮困支教团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
  4.4第二课堂4.4.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学校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建立多部门单位协同推进第二课堂的育人机制,逐年增加经费支持,提高第二课堂的保障力度。学校突出价值和信念引领,以科技创新为主线,打造特色文体教育,构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2017年、2018年,重点资助二级学院(教学单位)组织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82项。在第十五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学生荣获市级奖项8项。学校为2018级学生开设了艺术类课程43门,每位学生须完成2学分的选修课程,实现艺术教育的全覆盖;成立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和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推动艺体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4.4.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学校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发展,设立理论研究类、体育竞技类、科技创新类等各类社团120家,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年达2万余次。鼓励学生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育创新探索精神。学校创客协会在“2018年全国高校创业社团百强评选活动”中,获得“高校社团百强”荣誉。实施“一院一品”工程,推动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学校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金融学院的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先后被纳入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的科创竞赛项目。(下转第四版)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014次访问,全刊已有1052596次访问